- 报名咨询电话
- 18577899395
- 在线QQ咨询
2770662137
- 微信咨询:
18577899395
【70周年校庆】1977级政治系校友重返母校纪念毕业40周年
5月20日下午,14名1977级政治系校友重返校园,再度聚首,重温40年前青葱火热的学生时代,热议母校日新月异的建设发展。活动当天,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举行优秀校友报告会,1977级政治系校友、广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世中,原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杰作“我的四年和四十年”专题报告。报告会上,两位校友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回顾了1977级政治系学生艰难漫长而又激情洋溢的求学之路,引起了现场师生的共鸣。
2022年是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建校70周年,同时也是1977级学生毕业40周年。40多年前,1977级学生进入广西民族学院,成为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建设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毕业后,他们如一颗颗带着希望的种子撒向大地,活跃在基层一线、教育系统、企业界、法律界等社会各条战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那年冬天,那场高考
1977年高考是中国高考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天举办的高考。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唤醒了数百万学子的大学梦想,无数学子为此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他们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在军营哨卡重拾文化课本,点燃学习热情,重启求学奋斗的梦想。570多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考生涌入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人数仅27.3万人,录取率不到5%。1977年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共招生8个专业共计385人,在当年的高考大军中,有108名学生被广西民族学院政治系专业录取。
“我是广西民族学院1977级政治系1班的学生,上大学之前在农村插队,那年的高考正值大雪和冬至之间,特别冷。我们是1977年高考,进校却是1978年2月,毕业已是1982年1月。”陈杰说道,“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我作为‘新三届’的一员深感荣幸,这是有故事有担当的一代人。”
他回忆道:“我们77级学生的年龄跨度很大,入学那年我18岁,是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同学,年龄最大的同学30岁,年纪正好相差一轮。我在1975年7月高中毕业后就到农村插队,在进入大学前,等了近3年,而更多的人付出的是5年,甚至是更长时间。77级的学生有下乡知青、有农村农民、有部队战士、还有懵懂的中学少年,虽然年龄相差悬殊,身份各不相同,但都有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与追求。”
他表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学生普遍有一种“知识饥渴症”,改变精神生活的渴望远大于改变物质贫困生活,对知识的汲取成为了当时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中断学习已久,能够上大学已经是足以改变命运的难得机会,所以大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可想而知。漫长的等待并没有改变这一代学子的信念与追求,学习不仅成为资源匮乏时代的精神获取,更是对未来全部希望的寄托。
毕业四秩,追忆青春
陈杰回望毕业40年的历程,感谢母校老师辛勤的培养和母校“厚德博学、和而不同”校训的熏陶。在校的四年美好时光,奠定了自己良好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素质基础。
陈杰说:“政治系有一大批名师金课,比如讲党史课的老师徐方治、讲共运史课的老师冯深、讲经济学课的老师何异煌,这都是当时的名师。张汉纲老师、何以刚老师、朱耀枢老师、李增爱老师、邓崇清老师等一批老师,治学严谨,教学有方,张少华老师关于布哈林的专题课让我记忆深刻。当时民院有一个图书馆,求知若渴的同学们都要忙着抢占座位,都想在图书馆安家,饱览群书,系统地自学文史哲学科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母校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把大家培养成能说会道、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他谈道,“毕业论文的撰写与毕业实习的历练培养了大家能讲会写的能力,而班级服务工作使大家变得更为出色。”他当时作为团支部宣传委员,无论团支部工作、班务工作、晚会组织、郊游策划、板报编辑,处处都有他的身影。”
周世中分享了当年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情景。入校第二年,班上同学自发组织成立了学习小组。当时政教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小组成员一致赞同选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作为小组学习内容,并用一年时间来进行深入钻研。每两周进行一次学习讨论,每次讨论由一人作主题发言,其他组员围绕发言内容发表看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家抓住了学习的重点,理解了所要掌握的内容。之后的几十年,周世中从政治学到哲学再到法学教研工作,在校的肯读、精读和苦读让他掌握了分析事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收获使他受益良多。
感怀师恩,传承精神
回忆起大学的读书生活,周世中万分感慨:“在民大的四年,是终生难忘的四年,是决定我后来四十年的四年。民大四年,受益终生!”周世中在民大四年的学习生活确定了自己要忠于党和人民的政治信念,确立了自己要努力成为人民教师的职业志向,掌握了学习工作的技能方法。
周世中说:“在四年的学习中,我全面了解自己,觉得毕业后当一位教书匠最适合自己。”在校期间,他的第一大愿望就是当一位人民教师,他在毕业后也顺利留校,成为政治系教师。他回忆道,在民大学习时,许多老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被同学们戏称为“农本”的哲学课老师农绍尹、长相酷似李大钊的近代史老师彭大雍、讲授经济学的老师何异煌等,他们教学有方、尽心尽责,以渊博的知识滋润学子,以甘于奉献的精神影响学子,成为无数学子学习的榜样,也成为周世中坚定从教四十年的引路人。
陈杰也回忆说:“政治系的教师们亦师亦友,平易近人,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当时政治系有一批青年老师,1977级1班的三任辅导员韦炳林、梁远方、荣仕星,以及老师张强、覃殿益等等,都是年轻人,大家朝夕相处,师生交融,教学相长。“荣仕星老师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他作为班主任辅导员经常到宿舍找同学交谈,我们很惊讶他竟然对同学的家庭身世如数家珍,私底下我们都佩服他过目不忘的超群本领。”还有校长韦章平、系总支书记麻务金他们集教者之严和长者之慈于一身,成为众多学生做人做事的榜样。
他们感谢母校的哺育滋养,感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激时代让自己经受了党和国家的挑选,让自己成为了想成为的人。1977级学生的大学生活,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母校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它充满了各种戏剧和激情,也塑造了特殊一代的青春、灵魂与思想。
母校70周年校庆之际,1977级校友毕业40周年返校活动意义非凡。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走进广西民族学院的莘莘学子,以自己的青春与实干,谱写了属于他们和母校的荣耀时刻,1977级校友中有省部级领导、厅局级领导,还有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各行业精英。这代人讲政治、重品行,这代人奋发图强、只争朝夕,这代人不甘落后、学无止境,都是对民大精神的最好诠释,也必将激励更多民大青年学子不畏风雨,奋勇前行!(实习编辑:刘玉华 校对:闭琼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