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大函授站 > 学校动态 >

学校动态

【70周年校庆】民大,我的第二故乡——访优秀外国留学生校友杨狄泽

时间:网站: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站

“感谢母校,是您赋予了我知识,让我能够走得更远;感谢母校和老师,在我人生中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民大,您是我第二故乡!”在2018届硕士毕业典礼上,印尼籍来华留学生杨狄泽深情地说。2012年,因为广西民族大学函授与印尼阿赫玛达兰大学交换生2+2项目,杨狄泽走进民大,也因为这个项目,他选择在本科毕业后继续在民大深造硕士研究生学业,如今,硕士毕业后的杨狄泽在印尼外交部任外交官。

“民大校园很漂亮,这里东南亚的留学生很多,有很多东南亚国家的语言专业;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大家都很热爱学习……”杨狄泽谈起最初对民大的印象,仍然一脸兴奋。2012年9月,杨狄泽来到民大学习汉语。2013年9月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2+2学习本科专业。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和中文零基础,杨狄泽显得忐忑不安。“刚来的时候很多东西不知道如何表达,常常要用笔画出来对方才能明白。”杨狄泽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中文!”

为了学好中文,杨狄泽不断地向中国同学请教、练习口语,一有时间,就经常到留学生办公室与老师们交流中文。在专业学习中,杨狄泽得到了经济学院多位领导、老师们的关心、帮助与指导。“很多专业课老师得知我是留学生,都会主动询问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并给我提供了很多学习启发和帮助。”杨狄泽回忆道,最令他感激的是他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也是他后来继续在经济学院深造研究生学业的导师胡超。“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主要围绕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挑战与机遇问题展开的,胡超老师有丰富的知识体系,他严谨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这对我后来的工作方法影响很大。”2015年6月,在胡超老师的耐心指导帮助下,杨狄泽本科毕业论文获得了广西民族大学函授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

像胡老师这样让杨狄泽感念的恩师还有很多,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对民大有着很强的归属感。国际文化艺术节是民大来华留学生群体中一项制度化、常态化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中国传统节日集中体现的丰富文化元素与精神内涵,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来华留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重阳节时登高敬老,寄语家人身体安康;中秋时节赏月赏花,寄托人月两圆美好祝愿;春节包饺子庆团圆,感受中国人对“家”的重视理念……在此过程中,我体验到的不仅是参加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组织的节日活动的乐趣,中国人民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爱国精神的弘扬、对家庭团聚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深深感染着我。”杨狄泽说道。

除了国际文化艺术节外,杨狄泽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不断加强自身中文能力,在2015年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国教好声音”中外歌手大赛获得二等奖、2016年获得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商学院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研究生院十大歌手比赛优秀歌手奖等等。杨狄泽感慨:“留学生在读期间多参加汉语大赛、歌手大赛等活动,对于学习汉语、结交朋友、更快地适应日常学习生活帮助非常大。”

2018年6月硕士毕业后,杨狄泽回到印尼,进入印尼外交部工作。“我现在是一名外交官,常常与各个国家的高级领导、外交部部长等官员往来,主要工作是代表印尼参加各个国家领事馆举行的会议,加强印尼与各个国家的关系。今年我打算成为印尼外交部部长的中文翻译员,我希望以后有机会能派驻到中国当印尼驻中国大使或领事。”杨狄泽说,“目前我掌握英语、中文和西班牙语,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政治、法律和国际关系。回想起学生时代和工作最大的不同,我觉得在学生时代,看问题只是在知识层面上。工作以后,问题是多样多变的,外交工作要勤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交流交往,更好地了解各个国家的国情、民情和社情,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外交工作,推动合作,进而实现互利共赢。”

“如果有机会再回到中国深造,我依然选择民大读博。”杨狄泽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后,中国与印尼的关系更加密切,越来越多的印尼人认识到,与中国的接触和合作会给他们带来更多优质的机会。‘一带一路’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发展提供了桥梁,也为我们无数‘一带一路’沿线的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我现在已经明确了今后职业发展的道路,会更加关注中国与印尼之间的友好来往,为成为一名更好的外交使者而不断努力。”

在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建校70周年之际,杨狄泽向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发来祝福视频,他祝愿民大越办越好。我们祝福杨狄泽,希望未来的他能登上更加广阔的舞台,为中印两国的友好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实习编辑:秦紫睿 校对:闭琼月)

在线客服
QQ咨询
邹老师 邹老师
在线咨询
邹老师 邹老师
电话咨询
1857789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