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名咨询电话
- 18577899395
- 在线QQ咨询
2770662137
- 微信咨询:
18577899395
【70周年校庆·学术活动】张政文教授谈“文学史如何可能:时间·历史·文学”
6月12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广西民族大学函授长、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客座教授张政文教授以视频方式作主题为“文学史如何可能:时间·历史·文学”的讲座。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党委副书记陈铭彬致开讲辞,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文学院院长叶君主持讲座。
张政文教授作讲座
陈铭彬表示,受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党委书记卞成林教授的委托,代表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党委向张政文教授表示忠心的感谢,希望老师同学们在讲座中能够认真聆听,努力思考,以期在讲座中得到知识与信仰的双重收获。
张政文就“文学史如何可能?”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是个绕不开的真问题,必须在理性的阐释中予以回答。张政文分别从哲学语境、物理学语境探索“时间”概念,认为时间是宇宙、世界、社会、人生的一切万事万物都经历了诞生、发展、衰亡、消失的过程。在自然时间意义上,没有历史,只有当下,也许有可能的未来。
张政文从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探讨“历史”的概念。史实是中国人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史识是西方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在不同的时间中就有不同的文学史。而文学史考古学可以在自然时间中复原文学历史事实,却不能显现出文学事实背后的动机、心态、社会、文化和规律,也不能使文学事实成为现实的社会经验和文化意识。因此要在社会时间中揭示文学史实背后的社会规律,这就是文学史社会学。
张政文强调文学史要通过阅读、书写进入人的心灵才能最终起作用,所以就有了文学史阐释学。文学史阐释学是以当下个体文化意识、主体价值使曾经的文学文本成为当下的生活经验,如此文学史拥有了存在的可能而且也将永无终结。
讲座现场
在交流讨论环节,张政文对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解答。
叶君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表示,张教授的讲座问题意识明确,面对文学史如何可能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看法。张教授在东西方宏阔的学术背景下详细分析了时间和历史的范畴,时间有主客观之别,历史有史实和史识的差异,得出了在不同的时间中有不同的文学史的结论,并提醒警惕文学史社会学的诸多陷阱。张教授的报告体现了深厚的理论修养与广阔的学术视野,希望全体师生以张教授为榜样,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成长像张教授那样的文学大家。
此次讲座为文学院第三十六期“70周年校庆——‘言文行远’”主题学术论坛,文学院部分师生、国内各高校学术爱好者近百人聆听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