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大函授站 > 学校动态 >

学校动态

【70周年校庆·吾师风采】深耕细作笃前行,培根铸魂育英才——访文学院李惠玲教授

时间:网站: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站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她师才卓著育新人,真情一片铸师魂,身姿优雅托起两肩责任;她深耕学问无遗力,所及工夫为热爱,眉眼弯弯笑对科研难题;她浮生切响不绝耳,学科发展觅良机,摸石过河探索创新模式。在平凡中坚守,在八桂大地扎根,书香的回廊,简朴的讲台,是她与儒子间建立友谊的桥梁,她就是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文学院教授——李惠玲。

敏而好学求甚解,躬行不怠学不止

从1996年至今,纵观李惠玲老师求学从教近30年的时光,家乡和诗词的影响贯穿始终,在她众多的论文中,“王鹏运”“况周颐”“龙氏父子”“临桂词派”等名词屡屡出现,无声地诉说着这支晚清知名词派与她的渊源。相较于文学发展较早的中原地区及长江流域,广西地理位置偏远,其文学创作在中国历史中长期以来都处于相对落后的整体态势,虽然也曾出现个别的优秀文人,却不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李惠玲指出,直到清代“临桂词派”的出现,人们才开始将文学审美的目光投向了这片遥远而陌生的八桂大地。“当我发现原来我们广西也有这么杰出的文学大家时,我就有了一个想法,要把家乡这些知名的人物和他们的作品发扬光大。”说这句话的时候李老师的笑容里饱含着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

1996年,从广西师范大学毕业时,一个问题摆在了李惠玲老师的面前——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面对人生的岔路口她最终选择了就业。在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广西民族大学函授(今玉林师范学院)的任教经历让李惠玲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日常工作、责任意识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然而,在这条教书的道路上走得越远,她就越发地意识到自己离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还差得太多。为了成为一名更好的教师,也为了心中潜藏的对诗词歌赋的喜爱,李老师毅然走上了考研深造的道路。200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她选择继续在玉林师范学院工作,并先后获得玉林师范学院首届、第二届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玉林师范学院“优秀任课教师”等荣誉。

历经从教、考研之后,2006年,李惠玲老师进入中山大学读博深造,在彭玉平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她坦言,彭玉平导师为她树立了为人为学的标杆和榜样。“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和‘宁可百日紧,不可一日松’的读书态度,做有温度、有灵性的学术”是李老师从彭玉平教授身上学到的道理,也是多年以后,随着她的教学在文院学子身上代代相传的可贵品质。

馆藏室里耐寂寞,冷板凳上做学问

“古代诗词妙趣无穷,短短几行字既是小天地,更是大世界”,李惠玲老师的科研经历就像古代诗词一样,越是深入,越能看到不同。她说:“在进行科研之初,我对于理论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书本所得,不假思索地认为眼见为实,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当朝着一个研究方向做专而精的研究,蓦然回首的时候才发现早已走入了更广更深的相邻领域,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再继续探究下去,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又会逐渐显现,才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学术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在科研的路上,李惠玲老师经历了很多次“山水境界”的变化,也遇到过很多次停滞不前。在做《文学地理学视野下14—19世纪中越使臣诗歌研究》科研项目期间,为获得详实有力的材料,2018年8月,李惠玲利用假期时间走访了越南汉喃研究院、顺化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地找寻文献资料,不断拓展科研的深度和广度。“想要提炼、印证观点就必须全面地占有材料,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每当她整理文献进度缓慢甚至一无所获时,导师那句“文献研究没有捷径,只有‘沉潜往复、从容含玩’一条路走”就会浮上心头,让她冷静下来,重新投入到研究中。

笃行多思育新才,有趣有用新课堂

对于普遍存在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李惠玲老师持否定态度,她认为教学的关键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切换视角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备课时她都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该怎样上好一节课?”“还有哪些新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我还能给学生教些什么?”一次次的提问换来一次次的反思,督促着李老师不断创新古代文学教学的新内容、新形式。“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是她在进行古代文学课程“苏轼”章节相关内容教学时引用林语堂语引发学生思考的一个切入点。何谓“乐天派”?为什么是“不可救药的”?学生总能对此产生兴趣,也就自然在教学中记住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其感染。

202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业周雪琳说:“在第一节《古代文学》课上,我就被李老师授课时的温柔细腻所吸引,她总能将枯燥的知识用风趣的语言讲授出来。在她的带领下,我对古代文学中所包含的中华优秀文化精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传统文化绝对不是指‘僵死的文化’”,李惠玲老师以高昂的热情和广博的学识架构了沟通古代和现代的桥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文人的好奇,让同学们感受到古代文学绵延千年的魅力。“文学即人学,我们虽然相隔千年但依旧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古人的生活日常、感情变化、心境历程和我们是可以相通的”,李老师表示,创作格律诗词、国风歌曲和改编戏曲、制作文创作品等方式都是古代文学贴近生活、重新焕发活力的体现。(编辑:秦浩铭 校对:杨慧敏 方月蓉)

在线客服
QQ咨询
邹老师 邹老师
在线咨询
邹老师 邹老师
电话咨询
1857789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