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名咨询电话
- 18577899395
- 在线QQ咨询
2770662137
- 微信咨询:
18577899395
【70周年校庆·吾师风采】躬耕壮语沃土 厚植民族情怀——访文学院蒙元耀教授
踏过大好河山,走过田间小道,一腔热血,一生追求。他将青春献给了壮侗语族的语言文化研究,也将宝贵的知识财富留给了后代。扎根八桂大地,以壮语研究为一生追求是对他最好的概括,他就是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蒙元耀教授。
笃志好学天酬勤,志坚苦行终有报
1978年,乘着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春风,蒙元耀怀着一颗“教师梦”走进广西民族学院(今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就读中文系。“刚上大学,我觉得一切都很新奇,老师们学识渊博、同学们经历各不相同。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勇于拼搏,善于利用规律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蒙元耀痴迷于壮语文学科,当时专修汉语言专业的同学们都把他冷门的爱好当成笑料,但只有真正喜欢并探索到壮语语法、语音等方面的精妙知识的蒙元耀才最清楚,那隐藏在壮语研究背后的是一片璀璨的宝藏。
1982年7月从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蒙元耀被分配到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专职做少数民族壮侗语的语言文化、文字的研究工作,每天与壮侗语族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打交道。他了解到广西是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富矿地带,资源优势明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语委研究室里内容简单的壮语词典以及少之又少的研究人员。壮族文化和研究人才的缺失令蒙元耀痛心,为了留住“乡愁”,蒙元耀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心,主动承担“文化自觉者”的责任。2006年,他完成《壮语熟语》一书;同年,与国家“985工程”课题专家、中央民族大学的覃晓航教授共同进行了隆林县壮、汉、苗、彝、仡佬、徕六种语言使用情况的田野调查;2011年,蒙元耀在各地壮族聚居区设立了40余个语言观察点,记录当地的壮语语言,建立语言资料数据库,践行民族语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蒙元耀谈到由他编辑的《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志》时,特别提及到烟酒可以拉近与少数民族村民的关系。田野调查是语言研究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与埋首研究迥然不同的研究之路。调查人员要扎根乡土社会,广泛沟通,有时还要依靠比拼酒量与村民建立友谊,在深入交流的同时收获宝贵的第一手语言文化研究资料。
蒙元耀在自治区民语委工作的十多年间,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有关人员完成了广西40个县的壮语词汇和语法调查,做了大量的壮语新词术语标准化工作。他主持编撰的《壮语词典》填补了壮文缺少解释性语文工具书的空白;自治区民语委编撰的《壮汉英词典》荣获全国双语教学工具书优秀成果一等奖,直到今天仍是壮文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
巧借云梯登高峰,展翅开阔新天地
1998年,蒙元耀远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留学,他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壮语文化的发展。面对西方语言学庞大丰富的资料库,他发现了壮语没有专门记录民族文化、语言类专著的短板。蒙元耀深知,要想壮语文化走出去,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要让世界了解壮语的文化底蕴。留学四年间,他研读了很多语言学理论方面的书籍,钻研壮族的语言文化,努力将中西方的研究视角融会贯通。在博士论文《壮语常见植物的命名与分类》中,他介绍了八桂大地上各种珍稀的植物资源,同时对壮族各地的传统服饰、饮食娱乐、民居结构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为壮文、民俗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学成归国后,蒙元耀谢绝了众多高校的邀请,回到相思湖畔,继续为壮语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学院和师生是相辅相成的,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我们老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捧着这份情谊,我们就更要尽全力建设好这个专业了。”作为学科带头人,蒙元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凝聚教研室教师的力量,以“小马拉大车”的精神,为文学院申请博士点而努力。教研组教师以多申报科研项目、多出科研成果为方向,立足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民族性”的办学特色,凝练学科特色,突出专业优势,努力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打造成自治区高校重点学科。在得到了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的扶持后,广西民族大学函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成功获批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随着时代发展,昔日的“偏门”学科在今天显得煜煜生辉。2013年3月,广西民族大学函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验收,正式拿到了学位授予权;2014年9月,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圆了文学院师生的一个共同梦想,实现了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办学层次的跨越。
废寝忘食拭灯明,照亮莘莘学子路
一个语言文化研究项目要做大做强,必须有人才的投入,但研究者从来贵精不贵多。蒙元耀说:“研究不是浮光掠影,热爱是件好事,但脚踏实地才是成功的真谛。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的道路上要真正出成果、出人才,把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出来并发扬光大,我们仍然需要负重前行。”
虽然已经退休,蒙元耀钻研学术的脚步却没有停下。他为自己定下了两大目标:一是编一本壮语语法书,辅助学生系统性的掌握壮语语法特征;二是编一本解释更全面的壮语字典,满足社会需求。提到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蒙元耀表示要编撰《方块壮字大字典》和《壮语熟语大字典》,还要编写壮语参考语法书以及整理三本古籍。
“语言文化的研究就像一艘永不停歇的船,既然上了船,就只能扬帆。”随时进行语料收集,是蒙元耀多年来保持的习惯。语言随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有趣的词语或特殊的语言现象,他都会随手记下,进行分类整理并深入挖掘其中的缘由。尽管年事渐高,个人的工作速度和精力与青壮年时期相比都有所下降,但蒙元耀对壮语的研究仍充满热情,为母语的保存与发展做出毕生贡献的愿景一直激励着他不懈坚持,朝着目标前进。
在采访的最后,蒙元耀老师表达了他对文学院学子的期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老师负责传授知识,但修行还是要靠个人的领悟,做学问切忌自吹自擂、骄傲自满。把一个语言价值研究到极致,就会发现其实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是平等的,壮语语言文化研究有一片广阔的未来。”
四十余载风雨兼程,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蒙元耀在学术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踔厉奋发,以谦和的态度、踏实的作风,化作指引学生前进道路的明灯。(编辑:韦金华 校对:秦紫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