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名咨询电话
- 18577899395
- 在线QQ咨询
2770662137
- 微信咨询:
18577899395
【70周年校庆】扎根相思燃红烛——访郑华生老师
在春夏之交,迎接广西民族大学函授(以下简称民大)70周年校庆的时候,记者拜访了广西民族大学函授郑华生老师。
郑华生现年已74岁,自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毕业后到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工作已有四十年。他在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曾任中文系(现文学院)教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兼任公共英语教学部党支部书记,第二任高职学院院长),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负责相当于现在发展规划处和研究生院的工作,其间还是教育部国家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协作组成员),2004年继续担任高职学院院长,2005年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后到该学院做调研员。2008年退休后他先后受聘到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海学院、相思湖学院、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工作,2015年至2020年回到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做教学督导员委员会副主任。
郑华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用带有浓重客家话口音的普通话侃侃而谈,回顾了他的人生经历、治学精神、工作经验和人生体味。
泥泞之道,做焚膏继晷的“追光者”
1948年郑华生出生于玉林博白县。他的父亲是村里第二个大学生,抗战时参加过广西学生军,做过解放后第一任村长,参加了建国初期的剿匪斗争和土地改革工作,后来到博白龙泽中学做了教师,母亲是小学教师。郑华生从小就跟随父母在龙泽读书。
郑华生于1966年中学毕业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停止高考。1968年他下乡插队,在农村一干就是8年,后来又到博白林场做了2年工人。在农村因出身不好,连民办教师也不能做,但从来没干过农活的他做了生产队的技术员和文化辅导员,时不时还能到公社开会。
“在村里,有人要写诉状,要写入党申请书,参军要代表全县新兵讲话,都找我代笔;在公社100多人的文化辅导员学习班上,没有一个人,连公社的宣传部长都不知道,‘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的历史渊源,我知道;小学、中学阶段,中外很多著名小说我读过,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我看过,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首都我都记得。”
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已是有了两个孩子的父亲,离开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十年,但他意识到这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还是各省各自命题,广西高考文科考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和地理4门,总分400分。地理出了一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在___,这条横杠画得比较长。郑华生思量再三,没有直接填下北京,而是写下“在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燕山脚下,距渤海149公里,即东经116°20’,北纬39°56’。”但他就是不写“北京”两个字。忆起当年的考题,他忍不住笑称自己“聪明过头了”。
考4门,他估计有300分以上,据说当年有200分就可以考上玉林师范学院,但他没被录取,大概是因为出身不好。
没被录取,郑华生也没有很失望,依然日出而作,披荆斩棘,植树伐木。一年后,新一轮高考的招生简章公布,全国统一命题,文科考5门,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总分为500分。简章还说,这次高考要增加透明度,公布分数。这条规定使他再次参加高考。
林场工作请假一天要扣除1.03元的工资,而1.03元可以买到1.25斤的猪肉。在20世纪70年代,肉类食品缺乏,凭票供应。郑华生珍惜着这来之不易的一分一毛,每周六下午5点,依旧拉着100多斤的柴火,骑30多公里的自行车将柴火送回农村家里。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双腿灌铅似的沉重。为了证明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每天晚上,他在煤油灯下学习。一本文革时薄薄的课本,一张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就是他仅有的复习地理资料,其他没有像样的课本,也没有什么复习资料。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已是而立之年的郑华生,地理考得94分,总分354分,一跃成为博白县的文科第一名。他笑着说道:“一不小心就考上了,当时全县城都在传一个老老的林场工人考上了北师大。”
与“大家”相伴,悟春风化雨
郑华生在北师大读书的几年,正是中国拨乱反正、思想解放、最有朝气的年代。他们班有40人,年龄最大的是35岁,最小的有17岁,几乎是两代人的年龄差距。在他们当中有文革前的初中生、高中生,也有1978年应届高中生;有工人、农民、教师、干部,也有上山下乡的知青,还有当兵的。
郑华生与记者谈起自己读书的感悟。他说,读大学要尊敬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多与老师接触。他在北师大时,接触过很多名师,如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老师,民间文学泰斗钟敬文老师,后来当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嘉璐老师等,他们都很亲切、随和。在校园散步时经常可以见到他们。
很多同学还请启功老师题字,按现在的价格,启功先生的一幅书法作品都是几万几十万的。许嘉璐先生当时还是副教授,同学们都称他为教授,他对同学们说:“我是副教授,在广西民族大学函授还是叫老师好。”启功先生写他的生平时,写着“学历初中,职称副教授”,其实他是文科有名的顶级教授,中外闻名的书法大家。北师大这些老师把名利都看得很淡,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风范深深影响着郑华生。
郑华生在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写道:“现在看来,我当时虽对专业学习很重视,但对考试不很在意。好在当年有不少具备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老师给我们讲述,当时没有什么统编教材部颁教材,讲的都是老师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独到的见解。但我学会了做人,学会了读书,学会了思考,这是终身受益的。质疑和独立思考很重要,直到现在我还时时在思考。”
学成归来,在相思湖畔坚守
郑华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广西民族学院工作,可以说伴随了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的改革与发展。他说道:“作为大学教师,不管在教学岗位还是在教学管理岗位,都要不断学习、加强修养,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郑华生在广西民族大学函授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时间较长,对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的改革发展,做了不少基础性、开创性的工作。
20世纪90年代,郑华生为自治区学位办起草了广西第一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为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增设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奠定了基础。
此外,郑华生参与了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独立学院——相思湖学院的创建工作。与茂名石化集团合作办学的谈判他参与了,与茂名石化集团的合作协议是他起草的,向教育部的申报工作他也参与了。
1999年,全国非通用人才培养濒临危机,教育部决定在一些高校中建立培养基地,申报的有16个高校,申报条件之一是广西民族大学函授要有4个非通用专业。当时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只有越南语、泰语、老挝语三个专业,还差一个专业。此时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很多人都认为要申报成功是不可能的,但郑华生却认为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小语种办学历史较长,而且有临近东南亚国家其他高校无法代替的区位优势,只要努力争取还是有希望的。
郑华生的意见得到了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和教育厅的高度重视。原党委书记奉江亲自到教育厅争取破例增设柬埔寨语专业;何龙群院长、万辅彬副院长等校领导还到教育厅汇报,积极争取。
评审专家来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现场评审时,认为郑华生写的申请报告很好。经过评审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西民族学院(今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成为国家非通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郑华生也成为教育部国家外语非通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协作组成员。
2004年,广西主要的本科院校都不再招收高职生,当年的招生计划也已经公布。郑华生发现了一个机遇,给教育厅写报告,申请招收100个国际商务专业的高职生,采取“2+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民大读2年专科,再到国外读2年本科。教育厅很快就批准了报告。2004年该专业计划招生100人,结果招了127人。在此基础上,2005年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成立国际教育学院,计划招生250人,结果招收了500多人,此后几年每年招生都突破计划,最多的时候一年招收了700多人。
国际教育学院发展壮大迅速,几年时间里就成为民大在校生最多、社会与经济效益最好,社会影响最大的学院。后来区内外许多高校都来广西民族大学函授考察学习,采取“2+2”“3+1”人才培养模式。
如今,郑华生已步入古来稀,他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对民大学子寄予殷殷期望:“希望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学会独立思考,去感受文学的力量。”(校对: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