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名咨询电话
- 18577899395
- 在线QQ咨询
2770662137
- 微信咨询:
18577899395
【70周年校庆·校友风采】李达伟:回首路漫漫 栉风秉初心
李达伟,硕士生导师,原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2011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现任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系研究生支部书记、副研究员。
他曾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暨南大学人才引进等项目,在微藻的基因功能与表观调控学等领域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IF=14.136)上发表的论文1篇,并于2019年获得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颁发的“中国藻类学研究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同年入选广东省100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
初入民大学乐相伴
2007年,李达伟满怀憧憬来到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开启了自己的学习生涯。四年光阴转瞬即逝,时至今日他仍然记得在青春奋斗的道路上给予他帮助的良师益友。
提起自己探索生物奥秘的日子和当时的收获,李达伟说:“刘红全教授所教授的生物化学课程以及何秀苗教授所授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是我科研生涯强大的知识基础。他们对学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生物化学对李达伟而言不是一门轻松的课程,但却收获颇丰。当第一次看到那两本厚厚的《生物化学》绿皮书时,青涩的他不免有了俱意。刘红全教授凭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带着他吃透知识,将课本由厚变薄。同时,他本科期间的实验课题是在刘红全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些课题是他宝贵的人生财富。他也凭借着课题优势在研究生复试中扭转局面、脱颖而出。
荀慧生曾说:“只有广泛地得到教益,自己才能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然后才能独创一格。”
李达伟曾在班级中任文艺委员,同时也加入了吉他协会。晚间的411宿舍,萦绕着美妙的乐声。“永夜极光”乐队成员吴睿担任主唱,他担任吉他手,其他舍友也各显神通,吹拉弹唱,样样俱全,共奏出一支支欢快小曲。他说:“艺术给了我审美的培养,对我的生物研究成果展示起到积极作用。在硕博就读期间,我遇到难克服的实验问题,音乐可以帮助我将压力慢慢释放。”
硕博之路厚积薄发
民大偏僻的负一楼自习室,是陪伴李达伟考研的地方。在向同学院师兄汲取经验、对自己的定位进行分析之后,李达伟决定向暨南大学迈进。即便面临着窘迫的环境,李达伟依旧咬紧牙关,争分夺秒地复习,最终成功上岸。
由于本科四年的积淀以及自己的兴趣所在,李达伟在研究生期间依旧选择了读者群体少的藻类科学的有关研究课题。
他的科研之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读研期间,他的课题研究曾一年没有成果,这对任何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没有成果不代表不是好东西。科研不会按照预期的想法而发生,重要的是积累失败的经验,从中总结规律。”
他始终认为取得科研成功关键在于要在这个领域实现由零到一的创新突破。在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脂滴分泌到细胞外,多年的实验经历使他敏感地意识这或许是一个重大发现。他不断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实验……都出现同样的结果。他说:“实验‘失败’不一定是失败,也可能是突破。科研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有很多偶然,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科研经验,那种偶然的机会即使出现在眼前,也很难被捕捉到,偶然中暗含必然性。”
在这困难时期,他的脑海中始终浮现着母校“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校训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他前行。往日辛勤刻苦的成果成为了他制胜的法宝,最终,他厚积薄发,从一个科研“小白”变成有所成就的科研“大拿”。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
2016年,李达伟完成学业,留任暨南大学,继续在这片土地进行自己的科研生活。他始终在生活与科研工作中践行母校“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他解释道:“德”是做人基本;“博学”与“和”呼应,要博采,“不同”就要求我们要有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有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故而我将创新摆在科研生活的突出位置,站在世界前沿角度考虑去探索。
如今的他不仅是一名科研工作者,还是一名人民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他也时刻不忘创新的理念,将经验之谈分享给学生的同时尤其重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他希望这一理念能在一届又一届学生中传承,就像民大的校训感化、支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民大学子。
他心系母校,不忘来路,为国家科研发展添砖加瓦,展现了民大人的刻苦与担当。时代的火炬也在民大不断传递,70周年校庆之际,他衷心祝愿民大越办越好,输出更多优秀人才,勇攀高峰,再创佳绩。民大学子能够不忘初心,磨砺专业知识,发掘自身潜能,学有所成,回馈母校。(实习编辑:刘玉华 校对:杨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