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名咨询电话
- 18577899395
- 在线QQ咨询
2770662137
- 微信咨询:
18577899395
【70周年校庆】晴空一鹤排云上,更引诗情到碧霄——张跃军教授专访
张跃军,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函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富布莱特研究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及多项省级人才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和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十余项,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翻译》《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国外文学》等刊发表论文,有著编译作在Palgrave MacMillan、清华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曾获省级科研奖、茅以升教学专项奖等科研和教学类奖项。
主要学术兼职: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英语)负责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广西民族大学函授“西方文学与文化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导,湖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导。
黄小平:张老师您好,今年广西民族大学函授(以下简称民大)将迎来建校70周年庆典,我知道您已在民大工作生活四年多,您对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尤其是对学院的了解应该比较深入了吧?
张跃军:时间过得很快,四年转眼就过去了。我一直很宅,打交道较多的是学院内的同事和学生,我觉得学生淳朴可爱,同事亲和友善,学院氛围轻松愉快。
70年对于一所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来说是不短的时间,可以产生丰厚的沉淀。我了解到民大尤其是外语学科发展的历史。最近,学院网站推出的庆祝校庆专栏,从前辈的回忆中对民大外语学科从筚路蓝缕的开拓,到坚持不懈的努力,再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让人很有感触。学院、学科、专业的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是几代外语人长期努力的结果,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黄小平:作为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又是具有管理经验的学者,您如何看待民大外语学科的现状?
张跃军:我幸运地在国内多所高校学习和工作,也曾到过美国、澳洲和亚洲的多所高校,因此有了可以比较的基础。民大特色鲜明,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这是其区别性特征。当然这些特征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上的体现是不同的。这反证了“三性合一”特色的合理性,由于和东南亚国家相毗邻,发展东南亚语言文化有着先天的优势,越南语、泰语、缅甸语和英语成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说明我们的努力是受到充分认可的。与此相应的是,我们的东盟研究也做得风生水起,这些都是外语学科利用地缘优势,经过长期布局和建设,水到渠成的结果。
黄小平:目前,国内外语学科的建设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我们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绩,但压力也很大。在您看来,我们的学科建设应该采取何种举措?
张跃军:这个话题很大,非三言两语能讲得清楚。记得我刚来民大不久做过一个访谈,其中的一些看法现在依然有道理。
我们要强化区别性特征,同时注重特殊性与普适应相结合。“三性合一”中的民族性、区域性和国际性,其相互之间是有机的融合,而不能割裂开来看。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我们强化本地语言文学和文化的族裔性,同时秉承“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原则,比照其与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异同,这便是世界性和国际性的体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两条线路,一条从福建的泉州出发,另一条的始源地是广西。我们需要强化对广西沿海到东南亚的文化关系的考察,在这方面外语学科是大有可为的。之前我们的研究力量虽然同属于一个大学科,但囿于不同的行政建制,学科方向之间的互通有无做得很不够,现在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成立了国际学部,希望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黄小平:您在中南大学负责过省级重点学科,在专业建设上也富有经验,请问您如何理解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二者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张跃军:这是个好问题!我认为专业建设、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过去有些人有误解,觉得教学是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的,单是教学就已经费尽心力,根本顾不了科研。其实教学是科研的准备,科研的很多想法直接来自教学过程,教研就更不用说了。过去基于误解,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个别研究做得好的学者不怎么进课堂,现在这种现象基本不存在了,像基础性的课程和通识课之类的公选课,更需要经验丰富、学养深厚的老师去讲授。教授进课堂如今已是共识,学生是受益人。
说到学科与专业建设,依我看来还是要做好规划,协调发展教学与研究。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教学工作,目前实行的“双百计划”就是最好的说明。除此之外,眼下各种教学活动层出不穷,面向教师和学生的都有,后者主要是多种多样的学科比赛,还需要老师们广泛参与、共同受益,然后带着这种收益进课堂,使教学能够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培根的名篇《论学》开门见山,点出了读书的功用在于“怡情、傅彩、长才”,意思是读书让人怡情悦性、谈吐风雅、增长才干。我们广西民大外语专业已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大部分人战斗在第一线,服务广西、辐射西南、影响全国。这些是他们读书,也是我们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果,希望将来在各方面会做得更好。
黄小平:许多学生在专业学习和个人就业方面存在困惑,不太明白如何应对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衔接问题。作为专业负责人,您能否就学习方法和职业规划方面提些建议呢?
张跃军:我简单谈点个人意见。第一,要做好规划,谋定而后动。入学后就要考虑大学这几年怎么度过,提早为考研、就业和出国等做准备;要开拓思路,不能自我设限。就拿考研来说,除了本专业外,还可以利用语言优势跨专业报考。第二,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很少考虑出国发展,估计与缺乏引导以及自信心不足有关。我之前在厦门的单位很注重这一点,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出面做市场开拓,为学生出国读书和工作创造条件,希望我们在这方面能有所作为。第三,关于就业,其实是老生常谈了,就是要脚踏实地,杜绝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先就业再择业。机会往往在观望中流失。这里其实也涉及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希望我们的同学敢于承担,早日进入社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试自我,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黄小平:作为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您在外语学科深耕多年,这是您最熟悉的领域。那么您认为民大的外语学科现状如何?在其未来发展中有哪些着力点?
张跃军:我们民大的外语学科特色鲜明,这就是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东南亚有关方向的研究,做出了很多很好的成果,影响广泛。但我们同时要看到,我们英语文学、语言学等的研究并不理想,和我们在广西和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外语类博士点的地位相比,还需要大力强加内涵建设。我们应该着力解决“小牛拉大车”的囧状,内培外引,大力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得益于人才引进,早些年的黄天源、杨令飞、覃修桂教授,前几年的张旭、张跃军、李学宁教授,以及王安民、唐毅博士等人,他们的作用非常突出。但近几年这项工作似乎成效不明显,但与此同时我们面对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我们的竞争对手既规模庞大又实力强劲,为此,需要学院在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的指导和支持下,分类管理,因学科施策,下好人才引进这盘棋。其实人才的引进不在多而在精,即定位精准、引进精品、服务精良。
这些年来,国家对外语学科的建设方向做了些调整,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13个二级学科,调整为5大研究方向,最近又凸显了翻译研究、国别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应该说,这些恰恰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国别区域研究是我们的传统所在,东语学院和东盟研究所的基本盘是稳固的,当然还要予以强化。在张旭教授的带领下,近年来我们在翻译研究尤其在翻译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接下来,我希望研究方向能够均衡发展,再就是相互结合,彼此彰显,共同成就。(编辑:陈欢 校对:兰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