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大函授站 > 学校动态 >

学校动态

【70周年校庆·吾师风采】缪宇宁:秉匠心以促行业发展 承师道以筑未来工匠

时间:网站: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站

缪宇宁教授,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工学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专任教师,有多年项目全生命周期运营经验,擅长项目全生命周期总体策划与运营管理,在成本控制优化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曾负责过上海世博会、虹桥枢纽等一批特大项目的建设管理与协调。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1990年,他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就读工业与民业建筑专业,1994年进入同济大学攻读研究生,就读岩土工程专业。在读研期间,他主要研究工程与数字分析这一交叉领域,“1994年,我们读书的时候,学习条件还是很差的,基本上没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计算机,所以计算机基础很薄弱。”他表示,当时学习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从一个计算机新手迅速地、熟练地掌握相关技能。”

1997年,他进入上海市政工程研究设计总院工作,并且凭借自身努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院内技术骨干。而后,在单位的培养与支持下他被选送进入同济大学读博,攻读结构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地下空间领域研究。

2003年,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因参与筹建上海世博会的工作需要,有幸前往本日建设计院研修交流。

缪宇宁表示自己在工作期间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是技术创新。他以“虹桥枢纽”项目为例讲述了自己曾经面临的困难与相应的解决方法。“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集七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一体,不管是汇集的交通方式的数量还是规模,这个目前在全世界都是先进的、独一无二的。面对这种完全陌生的交通模式,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不断摸索,所以当时就是一个礼拜就要迭代一次工作成果,也正是这种工作机制和方法,使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关键技术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缺乏指导和学习资源的条件下去探索一个全新领域,缪宇宁压力如山倒,而这时他最需要的是宁静沉着以致远、厚积薄发求突破。“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就像爬山一样,需要一个山坡一个山坡地爬,没有捷径,必须要有坚定的目标与毅力。”

结缘民大 携手建工

“在来到南宁工作之前,我曾在东南亚工作了一段时间,主要在印度尼西亚那边开展建设工作。在看到当地的发展之后,我坚定地认为我们这个行业发展的下一个机会就是在东南亚。”

“我相信在我们国家取得成功之后,很多国家会转向我们,学习中国方案,中国方法,所以,我认为我们行业的机遇是要面向东盟。广西紧邻东盟国家,而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地处广西首府南宁,服务东盟、面向东南亚,在泰国、老挝、印尼分别设立了孔子学院,实施国际化办学方向,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办学特色。同时,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建校早、历史悠久,与东盟国家交流密切,影响力广泛,将来可以面向东南亚输出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这也是未来民大建学院可以打造的特色,所以综合考虑我选择来到广西民族大学函授。”

建校70周年,这是广西民族大学函授一个全新的起点,也是缪宇宁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他表示希望能和学院领导、老师一起致力于学院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关于立足行业发展,关注专业建设,他讲到“结合当前趋势,我们应该增加小语种、跨文化交际类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为深化开放、面向东盟蓄力。”新阶段、新规划,缪宇宁表示,以后在科研方面会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建筑行业智能化、可持续性研究以及建筑再建造等方面。

以人为本 传道授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建筑行业大师,缪宇宁向同学们讲授其宝贵的经验与多年积累的成果。他认为一名建筑师,首先需要具备高职业素养,保持优良作风,为人正派,全身心将自己投入专业、行业之中;其次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这一因素作为一切行动的核心;最后需要保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信念和恒心。

面对学生对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疑惑,缪宇宁说:“土木行业不会走下坡路,它只不过是方式、技术的更新迭代,‘又土又木’搞建设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需要更新理念、转变赛道。”建筑行业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尚未探索,也有耸入云的高墙无法跨越,这些都需要建筑人持之以恒地去探索,碰壁是常事,只有克服之后才能拨云见日,有所进步,有所发展。(编辑:黄海玲 校对:兰利玲)

在线客服
QQ咨询
邹老师 邹老师
在线咨询
邹老师 邹老师
电话咨询
1857789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