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大函授站 > 学校动态 >

学校动态

【70周年校庆】广西民族大学历史系往事掠影

时间:网站: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站

我系教师胡小安博士前些日子发出的《相思湖畔那些逝去的历史学者》,勾起我的一些回忆。作为一名较长时间担任历史系领导职务的老教师,我觉得有责任叙述自己所知道的系史和老学者,让更多的人了解系史,鉴往知来。

一、历史系的建置史

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历史专业创办于1960年初,是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招收一届后即停办,直到1983年才又恢复历史学本科专业,隶属于政治系。1983年我和欧世健老师大学毕业分配到政治系任教。当时仅设历史学教研室,下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个小组。恢复历史学本科专业招生后,系里积极筹建档案学专业,首先在1983、1984、1985级连续三届历史学本科班中分出一部分学生就读历史学档案方向,为创建档案学专业打好基础。

恢复建系十周年典礼

1986年历史系恢复建制,1987年扩大招收历史学专科生,1989年招收档案学专科生,1994年档案学本科申报成功,次年招收档案学本科生(迄今为止广西高校唯一设置档案学本科专业的院校)。1995年改系名为历史与档案系。在创建档案学本科后,又开始积极筹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00年得以申报成功,遗憾的是该专业还没招生,因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系部调整,历档系撤销,历史学专业合并到政法系。

唐增烈教授(中间),覃主元教授(后左一),欧世健副教授(后左二)

从1983年恢复历史学本科招生到2000年撤销历档系这11年,是历史系最辉煌鼎盛的时期。历史系以专业建系,以学科强系,以科研显系为宗旨,不断开拓创新,推动历史系不断成长壮大。到1996年,历史系形成以历史学档案学全日制本、专科为主,包括中学历史教师培训、文秘与档案助学班、文博班、旅游文化助学班、函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托培养等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历史系首届文秘档案专业自考班毕业典礼

师资是办学的基础,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以历史学与档案学本专科为根本,健全教研机构、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培养质量,这是专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1995年的历史档案系,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档案学、文化旅游、综合教研室等多个教研室,成立了广西地方史研究所、广西地方文献研究室、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室等学术研究机构,广西历史学会学会部也曾设在历史系,还建有资料室、电脑室、档案学专业实验室等。全系教职工40多人,其中不乏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知名学者、广西优秀专家,有十几位教师担任全国或省级学术机构的理事,上世纪90年代初历史系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在全校名列榜首。此外,历史系还聘请了国内外、区内外若干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进一步提高了办学质量。

历档系部分师生集体照

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培养理念,历史学专业不断拓宽培养方向,增设新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两门通史等基础课、专业课外,历史系还开设具有民族院校特色的民族文化史志课和社会急需的应用技能课程。在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方面,历史系始终秉持精细化指导方针,举全系之力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实习训练,一个班须派四、五个教师进驻实习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全程跟随学生进行精心指导。每年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历史调查。

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专业多样,历史学设置了历史教育方向和行政管理与文秘方向,互相打通,开设领导科学、行政管理、文书学、秘书学等课程。这些措施有助于历史学专业毕业生顺利就职教育、行政、宣传等各行各业,并能快速锻炼成长为骨干,以至领导干部,由此为广西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当时历史系学生也曾在体育竞赛方面独领风骚,历史系在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属于比较小的系,学生人数相对比较少,却多次荣获广西民族大学函授体育运动会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展现出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团结合作精神。

1996年校田径运动会历史系参赛运动员入场

历史系教师紧跟时代潮流,兼跨历史学、档案学、文化旅游、文博等领域,具备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专业能力。1993-1999年,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历史系先后创办文秘与档案、书画装裱、证券交易技术、文博、文化旅游、法律等各类助学班,曾是各类助学班招生人数最多、办学效益最高的系。1993至1994年,历史系在岑溪、南宁、玉林、等地开办13个文秘档案助学班教学点,招收学员多达2000多人,并在南宁开办了书画装裱、证券交易技术助学班。1994年开办文博班,学员来自全区各市县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文化馆、文物工作队等单位。1996年开办了文化旅游、法律助学班。这些助学班既培养了大批各类专业人才,也提高了办学效益。在工资较低的那个年代,这些办学效益也起到了吸引和稳定师资的作用。其中文化旅游助学班的开创,还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创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助推2000年成功申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2000年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系部调整撤销历史与档案系后,档案学、文化旅游教研室划归管理学院,历史学专业划归政法系。历史学教师有的留在档案学专业,有的调到文学院、民族研究所,有的则调离民族大学,最后剩11位老师“回归”政法系。2003年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系部再次调整,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四个专业及师资力量整合成今天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提高办学层次,是历史学专业一直追求的目标。2005年历史学专业凝炼整合民族学、历史学的学术成果,以当年各硕士点最高分的成绩成功申报专门史硕士点,办学层次又上一个新台阶。在此由衷地感谢周建新教授、玉时阶教授、李富强教授,正是他们的全力支持,专门史硕士点才得以申报成功。历史学与民族学交叉渗透,不少老师都兼跨历史学、民族学领域,同样,历史学老师的科研成果也成为2015年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得以成功申报的重要支撑材料之一。

专门史硕士点申报成功后,2007年历史学获评自治区级优质专业,2010年中国史成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5年历史学专业被评为广西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群。现在的历史系拥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历史)、文物与博物馆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置历史文化实训室、文博综合实训室、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和广西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等平台。

二、历史系的教授们

历史系以科研显系,形成了本系的科研优势和特点,尤其是太平天国史研究成果斐然,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已故彭大雍、朱哲芳、唐增烈教授是历史系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史的“三巨头”,其研究成果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

彭大雍教授曾任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理事、广西太平天国研究会副会长、太平天国研究丛书编委,主攻方向是太平天国史,同时对中法战争史、新旧桂系军阀史、中国会党史也有很深的研究。他在《光明日报》《近代史研究》《太平天国学刊》《史学月刊》等全国报刊发表的有关太平天国史的重量级学术论文多达30多篇,出版太平天国史专著2部。其代表作《洪秀全传》出版后受到老一辈史学家罗尔纲先生的高度评价,罗尔纲先生认为彭教授的研究“作出了可弥补以前研究者所未备的贡献”。彭大雍教授一些论文还被翻译为英文、日文,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为人平易近人,幽默风趣,时常给年轻人讲讲人生哲理,有时开个小玩笑使大家会心一笑,细品回味后深感哲理透彻。1983年,我毕业来广西民院后,自治区政府鉴于有壮族学生不懂壮文、不会说壮语的情况,要求当年所有壮族大学生去武鸣壮语广西民族大学函授进行培训。我是壮族,但我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在“三线建设”中,随运输局从四川成都、重庆、广元一直迁到青海西宁,所以我听不懂壮语也不会壮文。正当我对培训感到为难时,彭教授问我:“小覃你准备去武鸣培训吗?”我没敢说不想去,就没有回答。彭教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去学壮语、壮文就像新学一门外语,对你来说显然是件很困难的事,还是全力以赴备好课上好课为重。”此事虽小,却展现了彭教授一贯务实的作风。因此,我成为极少数没去参加培训的学员之一。

彭大雍教授

朱哲芳教授是研究太平天国军事史的著名专家,是较早开拓此研究专题的学者之一。朱教授在《广西社会科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历史教学》等核心刊物发表文章40多篇,其代表专著《太平天国西征史》是当时研究太平天国西征军事史最为系统全面的一部专著。朱教授是历史系第三任系主任,从1986年历史系恢复建制到1996年退休,就任历史系主任整整10年。他为政严谨执着,开明廉洁,决策民主公开,兼听并蓄,对各项事务的处理都一丝不苟、干练周全。朱哲芳教授曾在新疆当过兵,兼具学者风范和军人气质,其不怒自威的大将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朱哲芳教授

唐增烈教授先后担任历史系副主任、系党总支书记,广西历史学会理事、广西太平天国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太平天国人物史研究,论著及编辑出版史料近三百万字。在《史学集刊》《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求索》等刊物发表文章20多篇。代表专著有《冯云山新传》等。他不但自己科研成果丰富,而且还非常热心指导、带动、提携年轻人做科研,上世纪90年代末,他在自治区公安厅立项“广西禁毒研究”课题后,带我和何西湖老师参加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从调研到撰写都予以耐心细致的指导,使我们受益匪浅,合作研究成果《广西禁毒研究文集》在广西禁毒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

唐增烈教授

已故世界史教研室尹曲教授在1985年从吉林大学历史系调回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历史系。他主攻欧洲史,在《历史研究》《史学集刊》等国家级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尹曲教授还翻译过多部外文专著如《<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 之拜占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史(中世纪英国部分)》等。他亲切儒雅,风度翩翩,标准的绅士风范,非常关心、爱护、帮助青年教师,时常对年轻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开拓科研视野,我对尹教授最深的感受就是:他既是一位学富五车、循循善诱的大师,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父辈。

尹曲教授

已故世界史教研室严志钰教授,主攻俄国史,尤其擅长中俄、中日比较研究,在《史林》《南洋资料译丛》《广西社会科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核心刊物发表了多篇有深度、有见地的文章。严志钰教授高大帅气,谦和儒雅,他是历档系撤销后唯一和大家一起到政法系的前辈。严志钰教授身体欠佳,过去在历档系时只偶尔参加年轻人的活动,但去政法系后则经常参加我们历史学老师的各种活动。记忆最深的是严教授仙逝的那一天,清早他突发疾病,送到医院时已经昏迷不醒,历史学同仁全部都到医院去看望、守候。万分遗憾的是严教授再也没能睁开他那睿智的双眼。傍晚时分,严夫人邱医生对着严教授耳边大声说:“老严啊,你安心走,你看你的这些小兄弟们都来看你了,都来给你送别了。”这一声呼唤令人凄然泪下。我由衷感慨,也许正是历史学专业的坎坷经历,才使这些历史学老师彼此之间如此眷念,更加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已故中国古代史教研室黄半文教授的代表作,首推他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的经济政策》等。黄半文教授个性鲜明,很擅长有声有色的侃侃而谈,他在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梧州,战斗在敌人心脏的传奇经历更是惊心动魄。黄半文教授原名黄韬,打入敌人内部时,地下党给他起代号叫黄擎天。新中国建立后改名为黄半文,他解释说“半文”含有自谦之意。1949年春夏之间,梧州地下党利用黄半文教授和新任国民党苍梧县长谢中天甚好的私交,派他以民盟成员的身份打入县府,任县府机要秘书、社会科长,他同时还介绍其他共产党员到社会科任主任科员。黄半文教授利用县府秘密情报档案都归他管的职务之便,将一些重要密件诸如县府管辖的全部特务名单及活动情况、全部反动武装人数及枪支弹药数字、社会事业及物资财产等底册或资料等抄件送交地下党,为及时肃清隐藏的敌伪奸细及顺利解放苍梧贡献了力量。后来黄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对同仁们讲述他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抄写密件、如何竭尽全力掩护地下党活动、如何传递消息让地下党及时阻止敌人阴谋得逞、如何机智地逃脱国民党反动派的暗杀等等。讲者绘声绘色,听者如醉如痴。此情此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已故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秦慰俭教授,是大名鼎鼎的秦晖教授的父亲。秦慰俭教授的科研主攻方向是明史,尤其专注明代广西研究,在《水利史志专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了《<徐霞客游记>中的明代广西水利》《明代西江水利初探》《南明永历政权在广西的五年》等有关广西地方史的重要论文。秦慰俭教授德高望重,慈祥和蔼,性格内敛朴实。当时历档系形成了良好的互助友爱型系风:有困难,找系部!老师、学生生病需要帮助时,系里都会派师生予以照顾,但秦慰俭教授例外,无论是在职还是离休后,其生病住院,从来没有一次主动告知系里或历史学同仁。有一次大家知道后去看望他,他激动、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但同时又感到不安,生怕耽误大家的时间,其淳朴厚道、处处替别人着想的品格,令人动容。

已故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粟美玲教授,主攻隋唐史,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略论唐代安南都护府的设置及历史作用》《唐宪宗与“元和中兴”》《李德裕与“会昌之政”》等有深度、有见地的论文。她乐于扶持后辈,曾带领我、王锋、莫金山老师参加陕西师范大学赵文润、赵吉惠教授主编的《两唐书词典》。粟美玲教授个子不高,干练爽朗,体力充沛,热情好客,尤其对年轻老师经常关爱有加,问寒问暖,使人倍感亲切。

这些前辈教授们虽然已经仙逝,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今天还有不少健在的退休学者,继续为民族教育和历史学发挥余热。

世界史教研室林琳教授,主攻亚述史,出版《亚述史新探》等5部著作,林琳教授最突出的特点是撰写科普文章,解读世界之谜,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文章多达500多篇,他撰写的《神秘莫测的世纪之谜》《世界奇迹之谜》《拿破仑死因之谜》等文章,曾获第一届全国十家科普期刊优秀作品二等奖、广西历史学会优秀成果奖等。

林琳教授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黄伟诚教授,主攻先秦史,对夏朝、商朝社会性质的研究有独到见解,他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的《贡赋制是华夏族从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契机》《论商朝不是奴隶社会》等文章,在学界有较大影响。

谢崇安教授

在同辈学人中,谢崇安教授是我最为敬仰的学者,他还是广西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谢崇安教授主要科研方向是广西史前考古、中国美术考古、亚洲南部民族考古与民族艺术等,出版专著《中国史前艺术》《商周艺术》《石雕鉴赏》《雨林中的国度——追踪东南亚古代文明》《沉沙中的失落园——追踪上古印度文明》《壮侗语族先民青铜文化艺术研究》《滇桂地区与越南北部上古青铜文化及其族群研究》《泛北部湾地区秦汉时代的古族社会文明研究》《骆越青铜文化研究》9部重量级专著,在《考古》《考古学报》《殷都学刊》《四川文物》《民族艺术》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不少论著是独创、填补空白的佳作。谢崇安教授多才多艺,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他常说“我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相比之下我等则是只有扬鞭才奋蹄。谢崇安教授是最能坐冷板凳做学问的,是名副其实的大学者。他在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撰写论文之外,又承担了一项国家级课题,并在前年出版了该研究的专著。

尹曲教授(左)和赵世怀教授(右)

此外,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赵世怀教授、综合教研室王启慧教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莫金山教授,虽然较早调离历史档案系,分别出任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教务处处长、图书馆馆长、科研处副处长和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但一直关心历史学,为历史学的发展建言献策。历史系第四任系主任唐国军教授,在历档系拆分后,又出任社科部主任、法学院党总支书记,但他始终心系历史学,2012年又回到民社学院任党总支书记,并积极推动历史系再次恢复建制。目前历史学教师起点高,实力强,71%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其中不少教师有从事博士后研究、国内外访学经历。我们由衷期待历史学再攀新高峰,也相信历史学能再创新辉煌!(编辑:兰利玲 校对:李海莹)

在线客服
QQ咨询
邹老师 邹老师
在线咨询
邹老师 邹老师
电话咨询
18577899395